你真的了解自然農法嗎?一篇搞懂原則、差異與迷思

Q1 什麼是自然農法?

一套起源於日本的種植方式,訴求對田間的不做任何的人為添加,例如化肥、農藥等等,是一套對化學藥劑過度侵蝕環境的反思行為,日本已有許多奉行自然農法的組織、名人,其中最為台中知名的就是奇蹟的蘋果,木村阿公。「山說」的定義為,將作物的生長環境營造近似於自然生態,並讓作物可以健壯生長的經濟行為。「山說」不用藥、不施肥、不澆水讓茶樹自由生長,維持土壤鬆軟與透氣,給予茶樹最自然的生長環境,幫助茶樹培養自身抵抗力,讓茶葉沒有肥料等其他味道影響,只留下最純粹天然的茶香。

 

Q2 自然農法的迷思-混淆的名詞

很多人在問自然農法到底是什麼,一部分原因在於台灣沒有法規定義,所以許多販售者會自行在產品上標榜自然農法,讓消費者有更天然的想像,其實可能是農藥施比較少,有機種植但尚處於轉型期,化學栽培加上草生栽培,大多是有農藥的使用,整體操作不若有機那麼嚴格,所也是這些產品常常讓消費者對自然農法產生不良印象。

 

Q3 自然農法的迷思-到底如何種植

除卻名詞誤用,其實自然農法的定義也眾生紛紜,例如說到底要不要修剪、要不要除草等等,這都要看目標作物跟當地氣候而定,例如台灣高山茶園多水少日照,除草頻率需提高,低海拔降雨少強曝曬,則要留草保水保溼,自然農法的操作方式就如自然環境一般,無法一概而論,需因地制宜,因物適種,茶更須因葉適製。

 

Q4 自然農法的迷思-自然農法會有農藥問題嗎?

空飄的農藥,影響範圍可到10公里遠,河水、地下水也易遭到鄰園藥肥的滲透污染,加上臺灣的單位面積肥料使用料世界第一,其實在台灣種植,污染的背景值是不高的,山說只能盡量做好自己可做的,例如不施肥不澆水,建立周遭隔離帶避免直接污染,成品時會檢驗最多最嚴格的510項農藥檢驗,確保沒有污染。

Q5 自然農法的迷思-和野生、野放的差別

市面上常見野放茶、野生茶,其實都不屬於自然農法。野生的話台灣僅有野生山茶,其他常見的就是中國野生普洱、古樹普洱,這些都沒有經過人為矮化種植,保有原生特性,若沒有過度採摘跟能經過妥善製作,都會是很好的原料。野放多指原先種植的土地,因為土石流或是農民生病、年老等無法種植,所以讓原先的植株放養,這類茶園可能因為植株缺乏管理,多年後會老化死亡,或是因周遭的雜草過於氾濫,擋住茶樹日光使之死亡,山說在杉林溪的茶園隔壁有一塊因地主年老野放10年以上的茶園,蔓草叢生,劈開來也找不到一棵茶樹。即使是在茶樹死亡之前採摘來製作,因土壤跟植株本身的藥肥殘留尚未轉化殆盡,所以多少會呈現出資材的特性,不若自然栽培的如此天然。

Q6 自然農法的迷思-是草生栽培嗎?

草生栽培指的是田間會留一定高度的草,例如中南部的香蕉園會鼓勵園主將草留至膝蓋以上再除,讓石虎可以穿梭在草相之間,而這般操作也的確省下了除草費甚至藥費,長期而言對生態跟土壤都是好的,這屬於田間操作的其中一個環節,任何農法都可以操作,不僅限於自然農法。

Q7 自然農法的迷思-是有機嗎?

有機法規的起心動念是人類退守一些,將環境留給自然,本意和自然農法極為接近,不同之處在於有機有明確規範,有對應的肥料跟農藥等資材可以使用,和自然農法不在田間留下添加不同。

Q8自然農法的操作-實際上怎麼種植?

山說的種植方式是不施放肥料,不用農藥,不用除草劑,也不放置堆肥、豆粕等等,不澆水,會適度的除草、修枝。

不放肥料、堆肥,因為施放肥料能提昇產量也可以改變作物風味,換言之讓茶更好喝,當我們覺得好喝,蟲也會覺得好吃,蟲一多,只好灑農藥驅逐,所以藥跟肥可以說是一體兩面。

不用除草劑,草相是自然農法種植極為關鍵的一環,草的根系可以成為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住所,根系所及之處可幫忙疏鬆土壤,讓土壤含氧儲水,草所貯存的養分也可成為土壤微生物的食物,甚至可和微生物們一起影響茶樹的滋味。

不澆水,如使用自來水,水中的氯會破壞微生物,若使用地下水,可能有環境污染的問題,且水如果無法滲透到土壤深層,易導致茶樹淺根,淺根有不少壞處,易於表層裸露受傷,易受到氣溫影響,也無法在中根儲存養分等。

前文提到草的好處多多,那為什麼還要除呢?因草相過於旺盛,也會影響作物生長,例如草相過高會擋住日照,也會搶走土中的養分,所以何時除草、如何除,以及草相的成熟度跟轉化的肥份等等,都是田間需一直觀察的部份。

茶樹的修剪,是因為台灣茶樹大多為灌木,長到約160分時,會定型、老化然後死去,必須要適當的修剪老化的枝條跟枯枝,才可以保持樹叢的活力,如果是喬木型,例如山茶、紅茶或是中國的普洱,可以長成大樹,就不需修剪。